计算机学院2022年“老员工创新创业与实践开放基金”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已落下帷幕。王兴亚老师指导的“基于非结构性覆盖的深度学习测试充分性系统”项目综合评分位列榜首。该项目聚焦于新兴的智能软件测试科研领域,重点研究面向分类深度神经网络的测试充分性覆盖准则,利用Python框架将覆盖量指标具象为可供测试人员操作的系统,对开展智能软件充分性测试和保障深度学习软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汇报中,团队成员准备认真充分,表述自信流畅,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走进了这个项目团队,尝试去发掘更多的故事。
机缘巧合的相遇,与师长携手共进
“王老师,我是计2006班的曾庆凡,之前对您研究的深度学习测试领域非常感兴趣,这是我的个人资料,希望可以加入您的大创项目。”正值大创项目申报的前夕,王兴亚老师收到了来自于一位员工热切的信息。很快,四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项目立项的前夕组成了一支队伍。
在项目进展的前期,基于智能软件的测试充分性系统开发功能并不明确,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在王兴亚老师的倾情推荐下,团队“扒”上了一条大腿——王老师的研究生冯力超,一位同样钻研于深度学习测试领域的学长。
“在和学长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于深度学习测试充分性系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如何带领团队进行合作和分工的方面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队长刘悦说道。
在与冯力超学长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团队开起了组会,为了使团队各部分间的协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基本上每两周要开一次会议,在一起讨论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和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时候,王兴亚老师都会坐在会议室的一角,默默地聆听所有人提出的想法,在激烈的讨论后言简意赅地指出问题所在,并为下两周项目的开展做出整体规划。
意料之外的默契,于团队中实现价值
“我是转专业过来的,之前学习的基础语言就是Python,我觉得后端代码这块我可以负责。”一整个系统的开发,不是简单的往一个方向研究就可以实现的结果,对于前端网页和后端代码的分工,队员何芊芊这样说道。
在团队项目里,个人的优势需要转化为集体的优势,无论是有过开发网页经历的同学还是对代码编写很在行的同学都无法单独完成一个系统的建立,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里。
“我怎么也写不明白的那个输出,在队友的‘浅浅’点拨下,就解决了!”谈及在团队合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同样是编写后端代码的队员唐健英在与bug搏斗了良久之后选择了向队友求救并且解决了问题之后说道。“我觉得,那一刻我不只是学到了代码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在团队项目合作中的快乐。”
在这样的氛围下,团队成员不断的学习进步,项目开展进度也不断攀升。
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汇报中大放异彩
在准备项目中期汇报的时候,王兴亚老师给出了非常切实的建议。“不要想着花里胡哨,真真切切的将项目的进展展示出来才是最实际的,你们的成果才是支持你们项目开展最重要的一环。”于是,在汇报的前一天晚上,团队还在为系统网页前端的功能页面进行改进,只为了精益求精。
面对三分钟的答辩时间,团队很是发愁,无论是对项目简介还是工作计划以及项目开展的过程都需要占用时长。为了把握节奏,缩短时长,在模拟汇报中,团队成员一遍遍的精简用词,并在王兴亚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下修改论述的详略。
在得知最后排名靠前的时候,团队成员惊喜之余更多的是被激励。“我们会继续努力完成整个大创项目的预期目标的。”团队最终的预期目标是发表一个专利,并最终完成网页平台的测试并投入使用。
作者:徐蓉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审核:李义丰、高辉庆